人文交流

您的位置:首页 > 中阿关系 > 人文交流

把伟大的中华文明讲给阿拉伯人听

来源:中东瞭望 发布:2024-04-07 08:53

编者按:

3月30日,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阿拉伯语专家、《今日中国》阿文版前主编王复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该奖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以表彰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王复生于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怀揣一颗“翻译中国”的梦想,长期从事阿拉伯语的对外宣传、中阿互译工作,在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领域都颇有造诣,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奖之际,王复老师应邀撰文,回顾了自己致力于翻译互鉴中阿文化的生涯。

从1964年进入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那天起,我就决心做一名好的阿语翻译。在中国第一代阿语教学大师们的指导下,在第二代阿语教学知名教师的教授下,我开始努力学习阿语。但是,两年未到,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学习中断,阿语翻译梦被扰。

2010年,在巴林与巴林著名诗人、《民间文化》主编哈里发讨论翻译问题


改革开放给了我学习机会

1978年,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中国大地,使我有机会进入中国外文局,在《北京周报》从事阿文版翻译工作,并有机会参加了外文局首次阿语出国留学个人申请和考试,终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局里唯一的出国进修阿语的机会。

1979年,我走进了阿拉伯世界著名的巴格达大学文学院。出国学习,是我人生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馈赠,是外文局的鼓励。

从此,巴格达大学女生宿舍的自习室留下了中国留学生的身影,经常到凌晨。

也是在那里,我求教于大学的教授们,修改了我的第一本译著,阿拉伯古诗精华《悬诗》的翻译。

还是在那里,当我在两河流域古老文明遗址感受到心灵震撼时,一个愿望从我心里油然升起:我要用翻译,把伟大的中华文明讲给阿拉伯人听。


外文局让我明白翻译和对外传播的关系

1981年进修回国后,我加入了《今日中国》大家庭,成为阿文版的一名翻译,并迅速成为其负责人,主要任务是将中文稿件翻译成阿文。

2003年,埃及最主要的报纸《金字塔》报主编撰写的《中国,二十世纪最后的奇迹》一书荣获埃及国家的年度最佳政治图书大奖。其后,身为埃及总统顾问的该书作者撰文说,该书三分之二的材料来源于《今日中国》,并给予访问《金字塔》报的外文局代表团高规格的接待。

我愕然、惊喜,我们每天伏案翻译的这本中国杂志,竟然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外文局从事的对外传播工作,正是通过翻译,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我怀揣始终的做个好翻译的梦,不就是翻译中国的梦吗?而且,必须认真翻译,精彩翻译。

在阿联酋国际书展上介绍中国


四个自信使我的对外传播翻译具有温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我在对外传播翻译中充满自信,中国能,中国共产党能,这是我们对外传播的底气,也使我能把对外传播翻译变成由此产生的激情的表达。

1993年,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们对学习的渴望,看到当时中国人都熟悉的那双大眼睛时,我们把“希望工程”的故事,一个贫困地区渴求知识的小女孩的大眼睛的故事翻译成阿文,满载我们的爱心,发表在《今日中国》。结果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接到了中东地区对希望工程的第一笔捐款,2000美元。捐款之后,捐款人又出资,在当时山东的贫困县冠县建立了第一座阿拉伯方出资的希望小学。谈到捐款原因时,捐款人说,你们的文章太精彩,讲得真诚。

这种真诚的温度,使我们的对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也使我翻译中国的水平不断提高。当我们在阿文版发表了《寻梦,远在中国》的阿文报道,介绍义乌的中阿民间经贸合作时,很多阿拉伯报刊都介绍了这篇文章。阿拉伯半岛台的评论是“《今日中国》发表了重要文章”,埃及驻华使馆新闻处的评论是“以这篇文章为标志,《今日中国》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世界性杂志”。


时政翻译肩负重任,拒绝丝毫差误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外文局派我参加了大会文件阿文翻译组,担任组长、翻译和定稿工作。

第一次承担如此重要的翻译工作,我如履薄冰,深知翻译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向世界正确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传达其声音。外文局和中央编译局对我的信任使我不敢有丝毫疏忽和懈怠,我们全组翻译人员认真学习文件,反复推敲阿文表达,努力数日,把大会的各个文件正确地译成阿文。大会结束,当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组成员时,把我这个当时最年轻的组长排在了“C位”,肯定了我们的工作成果。那时,我感觉到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信任和责任。

外文局的信任,鼓励我以肩负重任之心投入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相关书籍的翻译。和我一起参加这个翻译工程的,是以外文局外文出版社为主的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充满合作精神和学习气氛的阿文团队。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一持续至今的翻译工作,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要求我学习历史,学习党史,了解世界,从而学习观点,理解观点,以讲清观点,达到翻译正确的结果。而在文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又具有直白、大量用典等特点,如:“党校姓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语言生动、很接地气;同时,习总书记善于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在对一些重大事情谈出看法时,善于引用那些知古鉴今的历史典故,回答现实问题,思想精辟深刻、鞭辟入里。如:“国事无私,政道去邪,法不容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旁征博引切中肯綮,时时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处处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芒,不胜枚举。

在办公室翻译


因此,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相关书籍的翻译,使我感受到学习的紧迫,也督促我不停地学习,并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的磅礴气势,以此提高翻译水平。

这里,我想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相关书籍的翻译,大大提高了我的政治文化认知水平和翻译愿望。例如,我曾与埃及人侯赛因共同翻译了《群书治要360(中阿对照)》,《群书治要》是唐朝名臣魏征等把唐朝以前的各种治国理政之策汇编在一起的丛书。《群书治要360(中阿对照)》将该丛书中的观点提炼成360段,并翻译成阿拉伯语。2016年,该书出版,当年在北京顺义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埃及就购买了阿文版的版权,埃及方面代表、埃及文化部副部长海赛音·艾尔哈加里订购了5000册,并表示要将这本书送给埃及的其他政府官员。《群书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讲的是中国最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方略和愿景,他们将其一并称为“中国智慧”。


时代给了我从事翻译的大好良机

令人难忘的是,2007年,我和另外一个同志代表中国外文局参加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在约旦举行的国际会议,探讨翻译与国际沟通的问题。会上,我发表阿语讲演,讲述了阿拉伯语在中国的今生和过往的故事。作为第一个登上这个国际舞台的中国女性,我以充分的自信讲述中国对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不可忽略的贡献,使与会者感叹不已,确信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尊重。当我在发言的最后说:明年,中国将承办2008夏季奥运会,在这里,我代表中国,向诸位发出邀请,到中国去,到北京去,去看奥运会,去亲眼看看更精彩的中国!这时,会场里掌声雷动,基金会主席和全体与会者均为中国鼓掌!

我自豪,是伟大的祖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能让我以一名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身份让世界为中国鼓掌!

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给我提供了从事翻译工作的平台,除了《今日中国》阿文版外,在近半个世纪里,我翻译出版了近百部中译阿和阿译中的书籍,包括古籍经典,当代佳作,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习总书记多次以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我们不忘初心,一往无前。我亦以此督促自己,继续翻译工作,翻译中国,翻译互鉴璀璨的中阿文明。

附件:

中阿合作论坛 版权所有京ICP备06038296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邮编:100701 电话:86-10-65964265